Chinese Summary/中文概要:
假新聞、陰謀論、刻意誤導人的言論、遭到篡改的照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民主國家的公共領域充斥著越來越多完全相反的主張和互相衝突的言論,而且不再有任何組織或個人有能力以足夠的權威明確地平息爭論。
從細節來看,這個問題也許顯得很新奇──包括當今政治人物們的角色、數位新媒體的崛起、以及越來越盛行的無政府主義知識論(註1)等等──但在民主的世界中到底如何衡量真相,這個問題其實一點都不新,而是有其歷史的淵源。
在這本書中,歷史學者Sophia Rosenfeld為我們揭露了在民主的心臟中存在已久但從未被廣泛討論的兩股力量之間的緊張關係──即所謂的群眾智慧,和認為資訊需要被值得信賴的專家組成的知識菁英審查和評估的概念。而我們現在正目睹這兩股在民主文化中互相較勁的勢力解除緩和狀態,衝突越來越頻繁。
透過四個章節,Rosenfeld循序漸進的追溯了民主與真理之間爭論不休的關係,她首先考察了十八世紀革命時代之前的時期,揭示了民主世界的政治和認識論的基礎哲學;接著,她從啟蒙運動討論到於十九和二十世紀之間興起的民粹主義和技術官僚的概念,並進而探討到現今各種令人不安的趨勢──包括社會信任的崩潰──這導致所謂「後真相」的公共領域的興起,並以我們應如何對抗破壞的力量以捍衛真理的概念作結。
註1:無政府主義知識論(epistemic anarchy)由美國科學哲學界理論家Paul Karl Feyerabend (1924–1994)所提出,他向邏輯實證主義和批判理性主義的方法論提出了挑戰,抨擊唯理主義科學方法論,論證說最成功的科學研究從來不是按照理性方法進行的,不應要求科學家遵奉某一種方法論從事科學活動,而應以「無政府主義知識論」取代「理性主義」,充分發揮科學家的獨創性,倡導著名的「怎麼都行」的方法論原則,在西方學術界影響甚大。
(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