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Summary/中文概要:
關於糧食,我們都希望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一個免於挨餓的未來,一個能在一切還未失控之前妥善回應氣候變遷的未來,一個我們不再需要為了製造食物而犧牲水、土壤、以及我們自己身體健康的未來。
這本書開啟於一場午餐談話,當時,本書三位傑出的作者正在和全球頂尖的能源、環境和資源領域的學者Tim Benton談話,Tim Benton說出了一句看似危言聳聽的發言:「你知道嗎?當陷入無政府狀態的混亂時,我們全都只剩九餐可以吃。」
這句話怎麼說呢?
試想看看,其實我們仰賴著船隻、飛機、火車、卡車來運送全世界的糧食,從遠到不行的地方送到你家附近的超市。但若這個交通鏈發生斷裂,那麼大多數的城市還有大約三天的糧食量可以供應給每個人,也就是說等於九餐。
事實上這件事可能比你想的還要容易發生,這不僅是因為糧食系統容易受到像2008年金融海嘯那樣的經濟危機影響,同時也是因為我們的糧食運輸系統事實上與造成2008年金融海嘯的銀行系統極為類似──全球的糧食供應實際上掌控在少數幾家跨國大企業手中,可簡稱為ABCD的四家跨國糧食貿易公司(Archer Daniels Midland, Bunge, Cargill, Louis Dreyfus)掌控了全球90%的糧食貿易,而且只經過像蘇伊士運河以及新加坡等全球運輸港口,在這當中八種主要的作物(小麥,米,玉米,糖,大麥,大豆,棕櫚和馬鈴薯)供應了全球四分之三人口所需的卡洛里。除此之外,還有更多危機可能影響著人類糧食的未來。
本書由三位專精於糧食研究、但背景各有不同的學者撰述,他們關注的,與其說是預測或幻想未來食物的發展,不如說更關注現在到底在有哪些事情正在進行,以及我們真正能夠做到些什麼。因此他們的問題是:要如何才能讓我們未來的全球糧食系統更有彈性、更安全?而又有哪些未來食物在此刻看來是真的可能被研發出來?要餵飽越來越多的全球人口有哪些方案是真的實際可行且公平正義的?
他們針對未來人類糧食的可能趨勢、環境衝擊和科學進展,分別從社會、文化、歷史、科技、政治等層面,提出不同角度的論述,並舉現在於全球各地實際發生的事為例,例如,他們討論了加拿大西北部的育空地區,該地位於氣候變遷的前哨,原本由永凍土融化供應水源的河流已經乾涸,地球其他地區可能在未來四十、五十年間才會面臨的冰川退縮衝擊,已經發生於當地,而當地仰賴漁業維生的原住民也已因應衝擊做出應對;他們也討論了尼泊爾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並研究全球仰賴自給自足農耕、每天花不到兩美元的二十億人口如何改善他們的生活。此外,他們也檢視了劃時代的食品科技技術,像是全植物製造的蛋白來源、人造肉、運用基因剪刀CRISPR技術的C4稻米(註)研發、基改種子(GM seeds)…等等。試圖為全球的食品與糧食,提出一個更能永續發展、更安全更公平正義也更飽足的未來。
註: C4稻米
根據光合作用的碳固化流程差異,植物可分為 C3(碳三)和 C4(碳四)類型。其中 C4 類型的醣類生產效率比 C3 還高,特別是在熱帶地區。然而人類的主食之一:稻米,卻屬於 C3 型植物。現在有 18 個來自亞洲、澳洲、歐洲和北美的實驗室聯合,執行 C4 稻米計畫(The C4 Rice Project),想藉由基因工程,讓稻米可以執行 C4 類型的光合作用。科學家表示,若熱帶地區的稻米執行 C4 型光合作用,產量可以再提升 50%。
(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