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Summary/中文概要:
尼尔•希汉所著的《冷战中的暗潮汹涌》是一本研究深刻,引人入胜的宏篇巨作。
五十年代初,战略轰炸机的拥护者是著名的,飞扬跋扈的柯蒂斯•李梅将军。他是战略空军的总指挥。在二战的最后几个月里,为了摧毁日本的意志并转移美军的入侵物资,他向日本城市投下了十五万的炸弹。战后,李梅建立了一个轰炸机基地,为美国确立了多年的霸主地位。该基地可以打击到苏联,东欧和中国。据1954年机密估计,必要的话可以令六千万人致死。
希汉写道,李梅的麻烦出现在五十年代中期,那时他不听任何反对意见。他深信冷战取胜关键在于轰炸机,并视其为在对付苏联空军最佳的运载工具。他甚至提倡美国应该摒弃传统武器,实现全核武器化。在他看来传统武器是过时的。“因为无论在全面还是局部战争,美国都应该使用最先进的武器。”当他作为乔治华莱士的独立党副总统竞选伙伴,公开发表此类观点的时候,许多美国人感到可笑又可怕。
五十年代的五角大楼,李梅执掌大权,一位他的同事这么说。他会清理掉任何挡道的人。我们值得庆幸的是,他遇到了希汉这本书的主角,伯纳德•施里弗将军。施里弗称其为美国空军最帅将军。施里弗,1910年出生于德国北部,在1916年随母亲来到美国,和父亲团聚。他父亲是德国工程师,一战时移民。全家在堪萨斯的德语山村里生活。在德克萨斯A&M大学毕业后,施里弗在空军开始了军旅生涯。
施里弗比李梅更敏锐地认识到,苏联计划未来国防重心不在轰炸机而是在洲际弹道导弹上。这种导弹能够仅在预警15分钟后打击美国。同时,苏联还在加紧改进地对空导弹电池,来对付李梅钟爱的轰炸机。施里弗担心如果五角大楼不立刻将重心从轰炸机转移到导弹上来,苏联几年之内就会称霸世界。尽管李梅不遗余力地排斥他,如希汉所言,施里弗成为了冷战时期洲际导弹发展的功勋人物,并由此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在1953年,施里弗还只是个上校的时候,他就有此想法。在阿拉巴马的空军基地做报告时,他与两位传奇的移民科学家进行了关键性会晤,两人分别是爱德华•特勒和翰•冯•诺伊曼。他们预测到六十年代,美国会有能力制造氢弹,其重量小可由导弹装载。转过年来,施里弗已晋升为将军。他被任命全权负责洲际导弹的研制工作。施里弗回答道:交给我吧,让我完全自主地研制,别让那帮五角大楼的小人们坏了我的大事。
像研制洲际导弹这样的事,少不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需要一位身经百战的总统的支持,当时的总统就是二战时欧洲战场指挥官,同时也是整合重组美军资源的专家。1955年六月,施里弗和诺伊曼等人在白宫和总统艾森豪威尔会晤。会上他不仅阐述了洲际导弹的重要性和他为此在洛杉矶附近建立的科研机构,而且阐述了他为何不按照惯例把该项目承包给商用航空。“这完全是为了节省时间,研制工作刻不容缓。”
“妙不可言!”总统说,“这武器无疑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全球每个角落,无论是军事,社会,还是政治。”施里弗的一位同事称,他们将总统带进了核导弹时代。艾森豪威尔秘密命令五角大楼集中全力研发洲际导弹。同年夏,施里弗通过情报组织了解到他们时间的紧迫:苏联已经开始了洲际导弹的试射。
希汉对施里弗如海盗一般的办事技巧有如下描述:使用了不少政治手腕;巧妙地与诺伊曼和其他科学家合作,比如沃纳•冯•布劳恩;他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1957年的一份泰晤士报称他为导弹人;还有他冷静应对早期在卡纳维拉尔角导弹事故。
希汉在书中虽然以描写主人公为主,其他一些角色也是栩栩如生,并且把施里弗的事业充分展现在当时苏美早期对峙的背景下。有一点不足:希汉虽然在后记中列出了每一章所引用的重要资料,但这种质量的巨作,实在没理由不作脚注或其他注释的,让读者能够清楚他引用事实的准确位置。
施里弗在2005年去世,他曾与一位红极一时的流行歌星结婚。他是个鲜为人知的预言家。在这本巨著问世之前,几乎没人知道他的名字。实际上,他在1961年被罢免了。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和他的心腹“精明小子们”指掌了五角大楼。他们视其为过时的老古董,并误导安森豪威尔执政。这些举动都说明他们不再需要施里弗了。(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