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Summary/中文概要:
這本書是關於大屠殺首批四位被害猶太人——魯道夫.貝納里羅(Rudolf Benario)、恩斯特.格德曼(Ernst Goldmann)、亞瑟.卡恩(Arthur Kahn)、艾德.溫卡恩(Edwin Kahn),以及一位慕尼黑的檢察官試圖將納粹親衛隊繩之以法的故事。
1933年4月13日早上九點多,檢察官約瑟夫.哈庭爾(Joseph Hartinger)接到一通電話,慕尼黑北部荒地剛建好的達郝(Dachau)集中營裡,有四名男子試圖逃跑而遭射殺。哈庭爾當下就懷疑此事為一樁謀殺案,並開始與集中營的司令官偉克勒(Hilmar Wächerle)展開法律攻防戰。
這是一場不公平的競爭。希特勒是總理,希姆萊(Himmler)是警察局長,偉克勒統率達郝集中營及120位親衛隊隊員。哈庭爾只擁有智慧、勇氣以及70年歷史的法律程序——刑事訴訟。1933年6月哈庭爾起訴了集中營的司令官和三位納粹親衛隊隊員,他很清楚這是挑戰當權,也了解納粹對於違反規則的容忍度,回家後他告訴自己太太:「我剛剛判了自己死刑。」
此案最後有意外的結果,司令官被調職,屠殺行為停止。哈庭爾用法律打了納粹官僚一巴掌,獨自癱瘓了納粹的殺人計畫。在納粹試圖了解哈庭爾意圖的這段期間,屠殺行為沒有繼續,但納粹仍找到解決方法,立刻恢復屠殺計畫。雖納粹有意謀殺哈庭爾,哈庭爾仍奇蹟似地活下來……
本書提供確切的細節——時間、場所以及人物,帶讀者重返大屠殺的開端。更重要的是,大屠殺原本可以在納粹統治還不穩的第一個月被阻止。如同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及羅爾.華倫堡(Raul Wallenberg),哈庭爾也展現個人如何能對這場人類浩劫做出改變。
◎《紐約時報》記者曾於1933年謀殺案發生後一星期前往達郝參訪,記者訪問了納粹親衛隊司令官,且描述他是彬彬有禮、金髮藍眼的年輕人。不誇張地說,《紐約時報》錯過世紀最重大的事件。
◎這樁達郝集中營的謀殺案事發12年後成為紐倫堡大審判關鍵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