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Summary/中文概要:
一股DNA檢測的風潮正在席捲全世界。究竟這些基因檢測包的準確度如何?我們真的可以預防疾病嗎?科學家又怎麼說?我們真的理解其中含意嗎?如果數據被濫用,又會發生什麼事?
在美國,高達10%的人做過基因檢測,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基因檢測的全球市值在 2022 年將達 77 億英鎊,相當於 3000 億台幣。
在台灣,各大醫療院所紛紛將基因檢測作為廣開財源的服務,僅需簡單掛號、填寫申請表,便可進行有醫院背書的基因檢測,而除醫療單位外,其他像是台灣精確基因鑑定中心、台灣DNA驗證中心、台灣基康等私人檢測公司也紛紛林立,甚至,透過網購,人們可以輕易買到「基因檢測包」,僅需簡單的三步驟,棉花棒採樣、寄出樣品,七天後,即可透過手機收到檢測報告,僅需花費新台幣五千到兩萬元,即可進行從健康、生育到最全面的基因檢測。
而基因檢測還將變得更加便利!根據2019年7月《數位時代》媒體報導,全球藥妝零售巨頭屈臣氏(香港)已砸下新台幣8億,將獨家販售Prenetics的基因(DNA)檢測套組,並計畫將該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包括台灣、中國及東南亞等各國的屈臣氏門市。
基因檢測從醫療單位走入消費架上,在某些國家,民眾已可以在便利商店購買基因檢測,透過簡單的步驟即可得知像是:乳糖代謝能力、酒精代謝能力、身材分析、皮膚狀況等等,緊隨著這些資訊而來的,是更多商機,各項醫療、健康服務等著利用這些資訊為受檢者量身訂製適合的飲食、健身計畫等全方位的健康指南。然而,我們真的準備好接收這些資訊了嗎?
在美國,基因檢測已經拆散不少家庭,許多人發現他們不是父親的親生小孩,受害者甚至成立了一個自助團體,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這個團體的成員就超過4100人。他們的母親有的有過婚外情,有的是遭到強姦而懷孕,也有人是從小被領養,但家人從未告訴他們真相。
除了媒體不斷報導,許多Youtuber、網紅也紛紛談論自己基因檢測的結果,基因檢測公司趁著聖誕節推出「聖誕禮物包」,包括23andMed和 Ancestry,這兩家公司龐大的數據庫各自有1500萬和1000萬的DNA樣本。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什麼?隱私權。試想看看,當我們登入社群網站、搜尋平台,我們不經意填寫的個人資料順理成章成了臉書谷歌可利用的資產。同樣地,收集我們DNA的數據庫,也可能牽涉到個資使用的爭議。《紐約時報》提到,DNA數據庫的用戶應注意自己在隱私權選項中的哪些小方格打了勾勾。不過,就算你自己沒加入這些網站,如果你最親近的800個親人之中有人加入了這些網站,他們的隱私權政策同樣會影響到你。
當人們還未意識到DNA檢測的意義是什麼,而相關的法律配套措施也尚未完善時,基因檢測已即將與社群網路、大數據結合,全面影響我們的交友、消費和日常生活。DNA科學家兼科普新聞記者Sergio Pistoi大膽的探索了這個全新的領域,藉由他自身基因檢測的旅程為我們帶來第一手資料,並提供了詳實的資訊以及深刻的思索,從醫療到飲食,從社群網路、家世系譜到行銷,這本書為我們展示了這場DNA革命如何深深衝擊我們的每日生活、隱私權甚至我們所做的每一個簡單決定。
(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