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Summary/中文概要:
David P. Levine 和 Matthew H. Bowker 調查了被毀世界的廣泛幻想,以深入了解我們社會的情感核心,並了解是什麼驅使我們對此幻想如此著迷。
在文學小說、電影、電視和虛擬現實娛樂中,人們很容易看到關於毀滅世界幻想的生動表現:描述滅絕級事件和世界末日場景,為了對抗非人類怪物的生存戰鬥,以及最近對於大屠殺,世界大戰和冷戰敘事的重新審視,並以生活在種族滅絕、世界統治和或核毀滅威脅下的人們的焦慮情緒為特色。在大眾新聞中,華盛頓郵報正向讀者展示其(第一個)官方口號,「民主在黑暗中消亡」,印在其刊頭下方。最近一期《大眾機械》的封面故事提供了一個「世界末日之前要做的 64 件事」清單(2018 年)。如果大眾媒體已經開始沉迷於破壞的幻想,學術界和文學界也是如此,特別是那些推進「死亡之死」的文學主題和「後人類」的曙光(參見 Blackman 等人,2008 年),重視自我傷害或創傷經歷,設想「人類世的終結」或者堅持認為我們生活在「末日」(齊澤克,2011)。
這種破壞幻想的表達盛行的世界表明這種幻想對我們有一種特殊的控制,即它已成為共同的魅力主題。 法國心理學家Gustave Le Bon (2001, pp. 69–78) 將魅力描述為「催眠狀態」,迷戀其中的人或群體被幻想所籠罩,將現實的任何和所有合適的方面挪用到幻想中,並且,因此,失去了與理性、現實、「意志和洞察力」的聯繫,如同「所有的感受和思想都向著催眠師所決定的方向彎曲。」
David Levine 和 Matthew Bowker 探索了圍繞以下信念組織成的文化和政治趨勢: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危險的地方,它被仇恨和破壞所主宰,我們的首要任務便是與敵對的勢力終生爭戰並倖存下來。
David Levine 和 Matthew Bowker運用對公眾幻想的分析方法,以揭示其隱藏的含義。他們探索的幻想是一個被摧毀的世界的幻想,它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後世界末日和反烏托邦的敘事。他們在書中特別關注的是如何防禦這種幻想在內心世界中占據主導地位導致的痛苦後果,這包括了為了確保能做些什麼來修復這個被毀的世界,因而運用了內疚的防禦措施。
本書探討的主題包括:內部堡壘的形成及其對外部世界的投射,包括旁觀者內疚和倖存者內疚等內疚形式,以及失去和尋找家園,和瘋狂的彌補形式。
(Zoe)